你认为中国摇滚乐队十大主音吉他手都有谁
我认为崔健乐队的艾迪,他得境界应该是最高的,属于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别的吉他手现在还在炫技,玩solo!并且崔健乐队中的各个乐手都是摇滚乐队中的顶尖人物!比如已经去世的鼓三儿张永光,臧天朔!比如现在乐队的贝斯手刘玥,鼓手贝贝,毛毛,尤其是管乐刘元,那都是行业大神!
陈寿为什么说刘备有高祖之风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高祖之风”指的是人格魅力。在楚汉争霸时,刘邦手下有相当之多的人杰本身是项羽麾下。刘邦自己也说过,他比项羽的长处就在于他会用人,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曹参、郦食其、英布等等。在成就霸业之前,刘邦拥有大块分金的江湖义气,他对待下属像对待兄弟,从不吝惜金银钱财。入咸阳时,刘邦也与秦民约法三章,成为了后世美谈。刘备也是如此,曾有刺客刺杀刘备,结果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离去。《魏书》记载:“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在公孙瓒处做客将时,公孙瓒手下的赵云、田豫就对刘备钦慕不已。在徐州,又折服了孙乾、糜竺、陈登等人。在汝南,发现了魏延,新野发现了徐庶、诸葛亮。同时刘备善于与人倾心相交。与关羽张飞情同兄弟,与诸葛亮水乳交融,和法正形影不离。《魏书》记载曰:“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可以说,刘备每到一地,必能得当地的人杰之心,故“众多归焉”,陈寿赞扬先主刘备刚强果断、宽容仁厚,能根据每一个人的贤愚好坏来分别对待他们,具有高祖刘邦那样的风度和胸怀器量。文史专家罗家祥等人也说:“刘备与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一样,相似的地方很多:‘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文,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陈寿说的没错啊,刘备有的刘邦的皮厚之风,刘邦去吕太公那赴宴,可谓是玲离尽致啊,对待强大于自己数倍的项羽,可谓是把厚黑之学发挥到了极致,刘备还不行在四川刚有点势力就败光了,不过皮厚学的挺好。
先来看看陈寿对刘备如何评价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说刘备有高祖之风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对于刘备褒大于贬,说他有高祖的神采,这个也是有共同点的。
刘备有高祖之风,是因为他于汉高祖刘邦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
一、礼贤下士历史典籍都提到,刘备和刘邦能够做到礼贤下士,通过品读史书,不难发现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就是刘备手下许慈、胡潜二人有矛盾,互相攻讦,本来文人相轻是很正常的事,偏偏刘备过来捣乱,刘备让戏子们扮作这两人,以此作为嘲笑的资本,深夜不禁怀疑刘备真的礼贤下士吗?第二个细节,郦食其求见刘邦,那时候刘邦让婢女伺候洗脚,这哪是对待人才的礼数?所以在这一点上二人很相似。
二、抛弃妻子
刘邦在争夺天下时,他的妻子、父亲曾经被项羽掳去,并且刘邦在亡命时,将两个孩子狠心的推下马车。无独有偶,刘备在徐州发展时,他的妻子两次被吕布掳去,一次被曹操掳去,掳去就掳去,但刘备很淡定,他哪里想念妻子,全靠吕布归还、关羽护送。真心的佩服这两个人,这一点上的确很像。
三、占据汉中
刘邦从汉中发迹,一举攻灭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刘备想效仿刘邦,通过汉中进取天下,可惜此时非彼时,刘备没有统一。看来刘备学刘邦不到位,没有学到统一天下的本事,学到的尽是表皮。
陈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著有《三国志》一书。问题中陈寿所说的高祖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与汉高祖刘邦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就是问题中所言的刘备有高祖之风,下面我把二人的相似之处一一列举出来:
一、刘备和刘邦的出身都不好:刘备自幼丧父,靠和母亲织席贩履为生;刘邦的出身比刘备稍好一点,不过也是出身农家,能吃饱饭而已。
- 二、刘备和刘邦都相貌不俗。刘备的耳朵、臂长都异于常人,他用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刘邦身上也有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左边大腿上有72颗黑痣。
- 三、刘备和刘邦的性格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性格开朗之人,为人处世都比较厚道。
- 四、刘备和刘邦少时都喜欢结交朋友。他们二人都有远大志向,不甘心一生碌碌无为。
- 五、刘备和刘邦的创业之路都很艰辛。刘备创业初始,真可谓一穷二白,缺兵少将,连一块小小的根据地都没有。刘邦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率众起义时,人数区区几千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时,已是年过花甲。刘邦起义时都已48岁,等到他建立汉王朝时都已54岁了。由此看来,刘备的创业之路比刘邦更为艰辛。
- 六、刘备和刘邦都能够做到知人善用。刘备重用徐庶、庞统、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魏延、王平、李严等人。蜀汉政权的顺利建立,与这些人密不可分。反观汉王朝的建立,刘邦又怎能离开萧何、张良、韩信、英布、彭越等一干文臣武将呢?
- 七、政权建立后,刘备和刘邦都建章立制,休养生息。这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统治秩序。
- 八、刘备和刘邦都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能够做到为我所用。
- 九、刘备和刘邦都不是完人。刘备伐吴、刘邦处死异姓王及无端猜忌功臣都让他们为后人所不耻。
- 十、在困难面前,刘备和刘邦都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在创业的过程中,刘备和刘邦都曾遭遇到强敌,以致于屡屡被对手击溃,但他们不怕失败,依旧斗志昂扬,最终创业成功,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二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陈寿才说出刘备身上有高祖之风。陈寿对刘备的评价合情合理,是正确的。
相爱十年结局是什么
相爱十年结局是分手或者结束感情。
1. 因为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段感情经历起起伏伏、风风雨雨,走向分手或者结束很有可能。
2. 当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发生变化时,就容易导致感情疏远,再加上种种外部因素,使得很多感情都难逃分手或者结束的结局。
你好,电视剧《相爱十年》的结局让人心碎。建卫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不断想念着女友李小萌,而小萌则为了建卫的事业而默默离开。于是,在十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建卫已经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小萌则是幸福而普通的家庭主妇。他们虽然重新相见,却已无法回到年少时的那份单纯爱情。结局表达了时间无法倒流的无奈和人生中的遗憾,而最后的场景仿佛是给观众最后一次感性的拍照,向过去告别,以及迎接新的未来。
相爱十年的结局:
旧情复燃 相爱十年 恋人永别
韩灵妈一直劝韩灵接受宋老师,可是无论妈妈怎么说韩灵就是不同意,因为韩灵的心里一直有着肖然,就算是过了多长时间她的心里有肖然就是有肖然。
肖然去外地,他跋山涉水去了很多地方,他想要重新找回自己,找回曾经那个善良勤奋努力的肖然,还有那个心里只有韩灵的肖然,在肖然的努力之下,韩灵终于同意复婚了。
肖然回到深圳,把他们三个兄弟又重新相聚,肖然告诉他们韩灵要回来了,他们准备复婚,他们的关系在这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元感叹一年年过的真快啊,一想到快十年了,他们都不觉得日子原来过的这么快,在他们相爱十年的这个假期,韩灵要去机场,她想要回家了,肖然开车去接韩灵,听着音乐很是享受,他现在的心情很好,他看着窗外的烟花,他回想着和韩灵之间的点点滴滴,可是就是这样,他没有留意,突然前面一辆大卡车出现。肖然的车和卡车相撞,他迷茫的看着前方,额头上的血不断的流下。警察赶到,很快,高速上出车祸的痕迹就这样没了,一个人的痕迹这么快就没了。
刘元、陈启明和韩灵来到肖然的墓地,韩灵对他说,肖然真的好残忍居然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她,韩灵对天上的肖然说,她真的很爱他,她很想跟肖然永远再也一起。
从墓地回来,韩灵见到了肖然的律师,律师讲述着肖然的财产,很多,包括基金全部给了韩灵,韩灵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她看到了肖然生前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她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肖然对她的爱,十年的爱,在这十年他们爱过,恨过,吵过,分开过但是这些就是爱情不是嘛,这就是他们十年的爱情,相爱的十年!
为何三国时期会呈现英雄辈出的状态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州据府,称霸一方,互相征讨,狼烟四起,于是身怀一技之长之人,有了用武之地,文韬武略得以施展。
诸葛亮这个名字,千百年来,在中国家喻户晓,既便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是三国英雄的杰出代表,他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展示了他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六出祁山,更是以弱击强,打得实力高于蜀国数倍的魏国疲于奔命,个人的超强能力,至今为人称道。
关羽凭借高强武功和令人敬佩的忠肝义胆,成功被后世封神。
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另一个主角刘备,也都是三国舞台上的主要英雄人物。
能进入三国英雄谱的人还有很多,如孙策、周瑜、赵云、张飞、吕布、典韦、马超、姜维、邓艾、钟会、
张郃、文鸯、司马懿等等,可谓群星璀璨,英雄辈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百姓人家十室九空,生灵荼炭,民不聊生。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那群雄逐鹿,社会动荡,天下形势混乱不堪的年代,使得有雄心有抱负的人,有了用武之地,造就了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三国确实是英雄辈出的时期,但也是一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剧时期,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少英雄豪杰、贤士英才陨落时正当壮年。像孙坚、吕布、郭嘉、孙策、周瑜、典韦、关羽、张飞,多少超一流文臣武将尚且不能幸免,袁绍、公孙瓒、高顺、纪灵等更多二流、三流,乃至只露面一两次的,又何尝不是人才,更别说战乱中无数没留下姓名的了。像蔡邕、孔融、祢衡、竹林七贤等有学问有名望的人才被杀害,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化的延续,培养人才的土壤不断被蚕食。战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的断层、也造成了文明传承的断裂。英雄们璀璨辉煌的背后,是名将凋零、英才陨落,更是传承的断代。
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高门大族等于有了铁饭碗,不论有没有才华都能做官,寒门有才学才能的人,报国无门,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豪门”,魏晋以来,王公贵族昏聩之人层出不穷,晋愍帝这等弱智就是代表,背后反映的就是一个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统治阶级。试问英雄,何处是用武之地?
西晋统一,乱世的结束让人们紧绷的精神骤然放松,没有了斗争,又没有重建起新的价值观,目标和追求的丧失令人们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虚,享乐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温室里怎能长出参天大树?晋朝最终很快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时势造英雄,其实任何时候都不缺英雄,只是在和平时代,勇武攻杀,战阵谋略很少派的上用场。具备这样能力之人此时是默默无闻的,无法被展示出来能力,很多乱世的英雄出场之时社会地位都不高。三国时代是数百年大一统时代的终结,特别是初期,英雄呈井喷之势,然而到了晚期,人才凋零的原因也是长久无法统一,战场绞肉机绞杀了太多英雄,翻云覆雨人物的离场,必然造成平静而统一的局面。
东汉后期应该属于乱世,乱世出英雄。
所谓乱世,社会秩序开始混乱,各阶层架构由盛世的稳定,变成了乱世的动摇,也就意味着谁都有机会暂露头角,所以有能力的英雄、枭雄、谋士就开始有机会了。
在黄巾之乱爆发的那一年(184年),曹操(155—220)和孙坚(155—191)三十岁,刘备(161—223)二十四岁。在《三国演义》里,这三个人都以黄巾之乱为契机登上故事的舞台。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黄巾之乱爆发时,曹操的任地谯县正好与颍川的东部相邻,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讨伐颍川的黄巾军。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收编了部分黄巾军,扩大了军事力量。同时又任人唯才,广泛罗致人才,在颍川一带赢得了知识阶层的支持。随后,他又把献帝迎到颍川郡的中心许都(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逐步掌握了实权。到了晚年,曹操又把女儿嫁给献帝为后,成了汉王朝的外戚。
有了曹操这个头领,自然还需要更多的人来辅佐,而曹操用人唯贤,不看门户、出身的品德,自然就给了很多有能力的文、武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人更多的英雄有了舞台。
如:郭嘉、许悠、贾诩、许诸之类的人物。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述,黄巾之乱爆发时,刘备在幽州参加义兵,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义兄弟。刘备不仅跟随皇甫嵩、朱儁以及老师卢植讨伐黄巾军,而且表现出色。同样,也因为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召集了一批人,除了关羽、张飞之外,还有诸葛亮、庞统之类的人。
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同样,也是历史将孙权推上舞台,相对被动一些。父兄的老部下们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还包括:袁绍、袁术、刘表、刘墇、张鲁等封疆人员。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古人云,乱世出英雄
三国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乱世之中,为了生存或者统一,实现安居乐业的目的而不得不扛起英雄的大旗。
二是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不可否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文化传播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在古代没有现代文化传播速度如此广的时候,书本的作用起到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是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十六计在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更加会吸引我们沉浸其中,进而多多研究,越是如此,人民越是会觉得那个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综上,个人认为之所以我们会以为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主要是文化背景及其引人入胜的情节把我们带入其中,对于我们认可的英雄人物我们总会多多的关注,所以会认为这个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
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是传播速度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现在我们正在抗击的冠状病毒的战役中也涌现出一批批的英雄人物,若是媒体没有报道这些武力值没有三国里的那么高,计谋也没三国里的那么多的可敬的人们,是否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文化传播的侵入是最可怕的,因为他是润物细无声的。又想起现在的韩流和美国的大兵及日本的动漫,对现代的小孩总是头疼,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记得三国那个精彩的历史。
东汉末年,皇帝年幼无知,导致朝廷大权掌握在亲近的宦官手上,外戚和士大夫遭到了严厉打击。缺少了能够治理国家的知识分子,整个国家变得千疮百孔,乱世景象随之而来。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东汉和三国时期会英雄辈出?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而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被举荐的人都是品行高尚,注重孝道的年轻人。
汉朝以孝治国,举孝廉是通往仕途的重要渠道。孝廉首先要由当地官员根据个人德行进行推荐,推荐完以后还需要被有举荐资格的官员举荐后才能获得具体的官位。除此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孝廉的名额每个地区都是有限的,需要根据数量进行名额分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掌握社会资源的贵戚高官们来说,他们为了帮助自己的子孙后代获得更好的仕途,便会买通地方官员获得孝廉的名额,从而顶替掉那些真正有德行、有操守、有才能的人。
这种行为在东汉恒灵二帝时更是发展到了顶峰,汉桓帝自身就是一个昏君,居然做出“卖官鬻爵”的行为来赚钱,曹操父亲曹嵩太尉的职位就是花一亿买到的。底下的人上行下效,使得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变得面目全非。
民间的歌谣很好的诠释出了这种行为“选举上来的秀才,孝廉缺、德才寡,或没有学问,或不孝敬父母;所谓清白寒门子弟,不过是些肮脏东西;所谓上等良将,实际上是些胆小如鸡之徒”。
所以说,在东汉末年人才制度晋升已经沦落为贵戚高官的暗箱操作了,真正有能力的寒门人才是很难有机会显露出来的。但是随着东汉政治格局的破坏,这种晋升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唯才是举”的选拔政策。
公元203年,曹操回到许都后发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批判了选官只看重德行而不注重才能,对这种“未能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的用人标准提出了批评。
公元210年,曹操颁布《求贤令》,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以此作为他的用人准则,希望身边的人能够更多的向他推荐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我都可以发挥他们的用处,无须执着于孝廉与否。
在曹操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调整后,迅速涌现出了一批批安邦定国的人才。所以说,东汉末年人才的兴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有的人才晋升机制发生了变化,由“举孝廉”发展为“唯才是举”,这种制度的改变给了很多没有背景但是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更多的发展机会。
理想决定三国英雄们的人生
先回答问题吗,为何三国时期会呈现英雄辈出的状态?我的回答是理想决定三国英雄们的人生。
自古能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有大志还须有大勇,有大勇才有成就大事的基础。秦末陈胜,年少时既能说出“苟富贵,勿相忘”这样深得人心的人性箴言,又能说出“燕雀焉知鸿鹄志哉”这样的豪言壮语,才敢率领几百人用锄头镰刀来推翻秦王朝的剥削统治。
东汉末年的那些英雄亦如此,在三国时代成就大事者,要数刘备的家庭最卑微,祖父不过是一位县令。待刘备出生以后,他的祖父和父亲又早早地离开了他。这么看来,刘备算是出生在最底层靠织席贩鞋讨生计的单亲家庭中。刘备少年时,既不爱读书,也不爱学习,只喜欢遛马玩狗、谈情说爱,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可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很不争气”的坏青年,少年便以童言无忌来了句长大以后要做皇帝的伟大梦想。恰巧,他的亲戚刘元起觉得他出言不俗,容貌非凡,日后必成大器。竟也资助他去汉末大儒卢植那求学。打这里开始,刘备虽然抱着中兴汉室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辞,但是却一直奔着他要登基称帝的梦想去的。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沙场拼搏二十多年才拥有一块地盘,由此看来,无论出身多么平凡,成绩多么不堪,能力多么差劲,只要能坚持理想,二十多年的失败也绝不言弃。那末,终有一天上天也会被你感动,成功还是会属于你。
诸葛亮的一生要算是极其忠诚而又十分悲壮的。可他一生未能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理想确实也与年轻时的生活和理想有关的。诸葛亮的父亲早逝,这一点与刘备如出一辙,他是由叔叔诸葛玄抚养长大的。等到他成年之时,他的叔叔诸葛玄也去世了。从此,诸葛亮就整天种地为乐,每天吟唱《梁父吟》这类歌曲。那么《梁父吟》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一些典故改编成的民谣,讲述得多是一些悲惨的故事。有时,家中亲人去世、祭拜唱得都是这一类的歌曲。这样看来,诸葛亮因为叔父、父亲早早离开人世,心中实际上早已萌生悲观主义的情绪,本来是想依靠种地讨生活的,偶尔在那些平民和乡村野士中说些痴人呓语,是符合悲观的情绪的。但凡是悲观的人特容易固执,明知道兴复汉室实不可为,可诸葛亮偏偏坚持二十七年。明知道后主刘禅无用,诸葛亮仍精心辅佐。明知道北伐无用,诸葛亮仍固守己见,导致蜀汉民穷军乏。这样的偏执,这样的“忠诚”,蜀汉灭亡之日可期矣!
曹操的理想或者说野心是一点点膨胀的,他出生在宦官家庭,是为士人阶层所不容的。可他年少时就已知道团结一切有利于他的人,他与袁绍少年时跑别人家偷媳妇的事就是最好的见证。少年的曹操,鬼点子多,爱出馊主意,专以害人利己取乐。可就是这样放荡不羁的坏青年,竟然得到王俊、李瓒等名士的赞扬。一开始,他只想做一位精忠报国的一方太守,到最后从魏公到魏王,直至“吾为周文王也”。曹操的理想是讲究实际的,但当他达到所需要的程度时他的理想又进一步膨胀起来。这样的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从他对待女人的态度上就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他这样的人也是十分可怕的,若是再让他活十年二十年,他必定首先篡汉无疑。若非油尽灯枯,岂甘为周文王?
孙权十五岁时就是一方县令,加之出生名门。他的江湖地位和经济基础可以说是最雄厚的。当他接管江东时,已然分得东汉朝廷的半壁河山。可是,孙权这人又是一位没有远志的人,他想做皇帝也是旁人撺掇的。实际上,他的才能只能“试守一方县令”。有人说他用人得当,可是东吴小朝廷全是他的父兄给他留下的前朝遗臣。实际上,他自己亲手培养的将领和谋士也是乏乏可陈的。当他称帝时,竟不能追封长兄一个皇帝,可见他的心胸多么狭隘。尔后,他几番封立太子,杀儿取乐,谋害老臣,疑心病犯到了极点,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中年以后是否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类的疾病。孙权这样的人,历史上太多,三分天下有其一,实不该是他。
乱世出英雄。正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国家常年战乱,经济萧条,人们民不聊生。为英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追求权利、民心、政治地位。为此可以舍家、舍命。
而在和平时期。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品质。安居乐业。不会为了争取权利和地位而拼命。和平时期各个行业的大佬,有可能就是战乱时期的英雄。总之,时事造英雄。
刘备草根出身,创业早期,他哪来的资金粮食维护军队运作
刘备虽草根出身,但颇善交际,多有大户资助,前面有几个记不得了,但糜竺在刘备的.早期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糜氏家族就象现在的土豪级别,家财万贯,与刘备交好,觉得刘备确乃人中龙凤.日后必见辉煌,故重金助刘备招兵买马,否则刘备也难展其才华,成就三国鼎立之势,
谢谢邀请。刘备早期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豪强资助、职权获取、诸侯调拨。
首先必须说明,刘备出生其实算不上完全的草根。他毕竟是汉室宗亲之后,爷爷当过县令。虽然因为父亲早亡导致家道中落,家庭比较贫困,但毕竟有宗亲背景。
加上本人的才能,刘备在青年时候就脱颖而出。在乱世,得到了张世平、苏双为代表的豪强富商的资助,成为起家的基本。
从上面《先主传》的记载,可知刘备十五岁就成为卢植的学生,公孙瓒的铁杆好友,也得到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到青年时候,刘备能够“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说明已经是当地颇有地位和势力了。而大商人张世平、苏双更是赠送了他大笔金钱,为刘备起兵提供了第一桶金。
可见,刘备首先是自己够能耐,得到了地方豪强的青睐,从而在他身上做了投资。至于张飞,自愿成为刘备的跟班,那么家财入股可能都只在其中占小头。
依靠这些资本,刘备在剿灭黄巾中立下战功,并被东汉朝廷任命为官吏,通过职权获得了供养兵马的钱粮:
从上面的记载看到,刘备通过征伐黄巾担任了朝廷官职。在当时东汉朝廷尚存,有了官职就可以合法调用政府的资源维系军队。这是刘备接下来几年的发展道路。需要强调的是,刘备这几年当官并不顺利,经常被罢免。但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和积累的名声,即使丢官免职,很快还是可以复起。可以认为刘备已经迈入了官场,接下来只看如何驰骋了。
最后,随着董卓进京带来的乱世,刘备正式加入军阀混战,开始获得其他军阀的资助:
到了这一步,刘备成为拥有自己势力的军阀,那么获得钱粮补给也就很正常了。
大家都知道刘备虽有“皇叔”之称,却是个实实在在的草根,发迹之前就是靠编草鞋为生的。这样的身份背景是如何组建起庞大的军队的呢?既然没有丰厚的前期资本积累,刘备又是哪里来的钱解决自己创业路上所需的军费开支的呢?
其实,刘备的军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富贾捐助支持。
这里的商贾不仅仅指商人还有更多的世家大族。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崛起,大家族的势力在一州一地俨然就是一个小城堡,经济实力、政治实力都不容小觑。刘备初期的军费来源也主要是靠这些人支持,比如《三国志》中提到的“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的大舅哥糜竺,糜竺糜氏大家族的接班人,拥有巨额财富,因为看上了刘备的雄才大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也因此获取了更多的军费支持。
二、通过贸易筹措。
有了创业资本,刘备就开启了创业之路,在创业的道路上虽然艰险,但是他也懂得开源节流,在驻地开军市就是他获取资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后来刘备进入蜀地后,发现蜀地的蜀锦产量很高,所以刘备抓住蜀锦交易的机会也为他筹措了不少军费。
三、通过攻略获取。
攻阀之战总是有获胜的一方与战败的一方,获胜的一方自然就获得了所有的物资。《三国志》中记载的:“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可见通过此次战果颇丰。后来蜀国征讨南夷的时候,平定后也掠取了大量的钱财来补充军费。总之,任何年代的战争都是一样的道理——成王败寇。
导语:
刘备并不是草根出身,三国历史中刘备的身世对刘备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而刘备的资金和粮食大多源于依附的诸侯。
刘备并非草根
刘备在正史中是皇室后裔,只不过是旁支渐渐没落了。但刘备绝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是草根,不然刘备又有什么资格会同公孙瓒一起拜入王植的门下成为同窗好友。若不是公孙瓒的收留,刘备很难一步步的发展起来。
刘备父亲早亡一直跟随自己的叔叔一起生活,而刘备的叔叔虽只县一级别的人物,但是也是不容小觑的。
刘备的资金粮草来源
大家都说刘备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确实是如此,不然刘备的发展线也不会长而久。刘备在发展中的粮草、资金主要靠依附的诸侯提供,甚至可以说刘备就是一股比较强大的流寇。如果没有人为他提供粮草、资金刘备很难挺到三分天下。
看刘备发展走线,最初时在同窗还有公孙瓒处为公孙瓒抵御袁绍,后公孙瓒部下对刘备非常的不满,借陶谦寻求援助的机会脱离各公孙瓒依附了陶谦。陶谦不仅给刘备补兵、补粮最后还将徐州托付给刘备。依靠这些事情可以判断出,刘备每次依附其他诸侯都是这些诸侯短暂需要。而当这种需要不存在时,刘备也差不多去寻找下家了。
总结:东汉末年皇室都没落了又何况这些旁支,但是这不能说明刘备是草根。再者刘备在当时手里总会有一直部队,个别诸侯需要个联盟帮助自己就会提供大量的资金、粮草给刘备,而当时的刘备也想借着战乱趁机做大,共赢的选择。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